人間通訊社

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全球宗教> 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 多元視角探索人間佛教

全球宗教

字級

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 多元視角探索人間佛教

【人間社 江俊亮 嘉義報導】 2025-05-02
佛光山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、人間佛教研究中心2、3日舉辦「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」,以「四場講座.四重視野」為主軸,從經典到田野,從歷史到未來,全面探討人間佛教的理論發展與當代表現,期望從多元視角中,重新定位人間佛教的核心價值。

「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」在南華大學成均館舉行,邀請國內大專校院具深厚學術造詣的教授學者擔任講座主講人,從歷史、經典、實踐、田野等「四重視野」為主軸,分享研究成果與專業洞見,藉由激盪思辨交會,拓展學術視野。

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致詞表示,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畢生著作《星雲大師全集》4000多萬字,佛光山最近從這4000多萬字中,有系統性地加以分類、歸納大師思想內容,出了一套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》共3冊,將於5月10日舉行新書發表會。

他說,在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》新書出版前夕召開「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」別具意義。這3冊書是以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程恭讓提出的「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十大貢獻」作為編輯方向與原則,南華大學作為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十大貢獻中「教育事業」的一環,將持續秉持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。

高俊雄指出,由星雲大師作詞的《南華大學校歌》,內容提及南華大學是「五育並重的學堂、探求真理的殿堂 」,也是「三好莊嚴的淨邦、安身立命的道場」,這不僅是大師所期待、所希望的教育理想,也是人間佛教的教育實踐方向。

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所長覺明法師指出,星雲大師一生倡導人間佛教,佛教來到當代,不只是理論的實踐,還要落實在人間,因此工作坊邀請13位學者,藉由跨領域的理論建構與經驗交流,共同擘劃人間佛教的多元實踐路徑,為未來宗教研究與教育奠定更堅實的基礎。

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呂凱文表示,佛教來到當代,特別強調「人間」,希望透過這次工作坊,能更深入了解當代人間佛教的起源、興起,以及大時代的背景、時代性等,透過各種視角,共同思考人間佛教如何在現代性條件下,重新詮釋佛教的宗教精神,以及它對當代社會的意義與價值。

南華大學榮譽教授兼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慧開法師,以「佛教弘傳所必然面臨的時代挑戰:從『十事非法』之爭議談起」。他說,從現代社會的觀點來檢視「十事」(角鹽淨、二指淨、他聚落淨、住處淨、贊同淨、所習淨、不攢搖淨、飲闍樓凝淨、無緣坐具淨、金銀淨),就可以發現其內容均未涉及根本大戒,而是反映僧團日常生活之所需。

慧開法師指出,佛教的持續發展與弘傳,必須因應時代的演進、社會的變遷與眾生的需求,否則就會被時代與社會所淘汰,他並引《異部宗輪論》所述,「根本上座部」因不願與「說一切有部」為伍,而遷居雪山,更名為「雪山部」,從此未有任何發展;反觀「說一切有部」由於活動力充沛,因而不斷發展,甚至繁衍出其他部派,可謂多子多孫。

他說,星雲大師對照佛教的今昔,曾慨嘆佛教退守到出世的清修,失去了入世的精神;退守到山林的遁世,失去對信眾的服務;退守到玄妙的空談,失去了對佛化事業的實踐;退守到消極的講說,失去了積極奮鬥的真義。為了讓現代社會大眾如實了解佛陀本懷,就須要有現代的理解與詮釋,這也就是星雲大師畢生弘揚人間佛教的苦心。
12345678910第1 / 253頁
追蹤我們